河南开封新闻网

全国碳市场扩容升级备受关注 业内人士建言推动碳金融发展

日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开展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的专项研究。围绕全国碳市场升级与扩容,业内人士建议完善重点行业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夯实碳市场运行的数据基础,打通国际互认渠道,并进一步完善碳金融手段。

完善碳足迹核算和互认

准确的碳足迹信息是碳市场运行的重要基础数据。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为应对欧美国家的碳贸易壁垒,进一步扩大出口优势,汽车产品急需成为出台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的产品之一。

“汽车产业的低碳发展仍然需要政策保驾护航,建议尽快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对于企业层面和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核算仍处于摸索阶段,碳排放数据来源广泛且标准不统一,增加了短期内达到国际互认的难度。

对于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纳入范围,李书福建议按照成熟一批、纳入一批的原则,尽快将中国重点碳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特别是钢铁、铝等重要上游关键工业原材料行业,以有效促进汽车行业产品原材料阶段的碳减排。

作为汽车行业上游原材料,钢铁行业已经成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截至2024年2月20日,全国共有125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进展情况公示,涉及产能占全国产能的50%以上。

围绕低碳排放钢铁产品评价和认证体系建设,河钢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兰玉认为,应该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加快研发基于共同标准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和数字化平台,打造“一中心、多平台”的低碳排放钢铁产品评价和认证体系,开展国内平台互认并形成合力,满足产业链下游对产品碳足迹、低碳排放产品认证的要求。

另外,王兰玉表示,要加快建立钢铁产品碳足迹登记存证制度,研究制定钢铁低碳排放产品标识认证管理办法,形成首批低碳排放钢铁产品目录,为钢铁材料低碳价值转化提供基础支撑,同时,建议推动钢铁企业碳排放数据的自动采集,搭建统一的碳排放因子相关检化验标准流程,逐步扩大全国碳排放在线监测试点的覆盖范围,持续提高数据质量及可靠性,全面支撑钢铁材料碳足迹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也认为,应该加快我国重要行业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与基础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完善碳排放MRV(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

建议氢能纳入碳市场

目前全国碳市场以电力行业为主,而数据统计显示,除了电力外,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占据国内碳排放量75%左右,生态环境部已连续多年对上述高排放行业开展数据核算、报送与核查工作。除了传统高排放行业,清洁能源品类有望纳入碳市场。

近年来,氢能产业发展明显提速,但行业总体规模尚小,难以支撑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建议,一方面以市场应用为牵引,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以及拓展在储能、发电、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建议通过碳市场赋能氢能产业发展。

目前,氢能的应用成本成为限制产业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点,而碳交易将助力氢能推广应用,降低绿色溢价。

张国强表示,应该尽快制定氢能产业碳排放行业基准及相关方法学开发,将“绿氢”的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中,以推动其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可加强国际的碳排放标准合作,为未来发展国际氢气贸易及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国外碳市场政策影响奠定基础。

今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正式重启,与碳排放交易市场共同构建起了碳排放交易体系。配额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之间的协同也备受关注。

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看来,虽然CCER市场已重启,但CCER方法学的发布数量较少,大量碳减排项目未参与碳市场;控排企业可使用CCER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较低,民间市场主体缺乏参与碳市场自愿交易的途径,碳市场活跃度偏低。除此之外,国内尚且缺乏有效运用全国碳市场应对欧美碳关税壁垒的政策研究和措施,增加了出口贸易的碳风险。

为推动中国碳市场可持续发展,曹仁贤建议扩大自愿减排交易覆盖范围,鼓励民间市场主体交易,同时适度提高全国碳市场控排企业每年可使用CCER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加强绿电、绿证与碳市场的衔接。

不同减碳机制之间的协调也受到业内人士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近期香港科技论坛上表示,建议加强统筹碳市场与部门政策改革,发挥好政策工具箱的作用。据介绍,国内现有实行绿色电力交易市场与碳排放市场在属性上基本一致,存在重叠性,有必要进行衔接;针对碳市场无法覆盖的碳排放行业,王金南建议在环境保护税中增加碳税,建立这些领域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机制。

不过,王金南也指出,碳税和碳市场是当前最为主要和常用的工具,前者基于价格,后者基于总量,尽管理论上效率相同,但现实中往往倾向于碳市场交易制。

完善碳金融支持

作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碳金融是指建立在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以碳配额和碳信用等碳排放权益为媒介或标的的资金融通活动,服务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增加碳汇能力。目前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以控排企业居多,现货交易为主,碳金融手段有限。而以欧盟碳市场为例,期货等衍生品交易成为碳配额交易主要类型,帮助企业锁定碳配额的未来价格,规避碳价波动的风险。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认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一步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并会同相关金融主管部门鼓励金融机构探索碳金融产品创新,挖掘碳排放权价值,创新金融形式,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全球碳交易体系的完善离不开中国碳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中国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话语权的任务日趋紧迫。王金南表示,当前推进中国碳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难度比较大,毕竟境内外碳市场价格悬殊,而香港地区可以借助自己的国际前沿和国际金融优势,发挥聚集人才、创新碳市场金融和绿色低碳科技新动能,全面与内地产业部门、研究机构以及碳市场平台密切合作。

毕马威中国顾问李慧琼表示,可以探讨以香港作为平台,将相关方法学向国际推广,例如吸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以及企业使用相关方法,作为自愿减排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据。未来,应长远探索内地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香港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交易平台的互联互通,例如项目互挂及买卖交易互通。

据介绍,香港交易所在2022年10月推出国际碳市场 Core Climate 交易平台,旨在将资本与香港、内地、亚洲以至其他地区的气候相关产品及机遇连接起来,为气候价值链上的企业、投资者及项目拥有人提供交易、托管及交收服务等一系列服务。目前Core Climate平台上的项目均经过国际标准验证。


    本文网址:http://www.78099.cn/gulouqu/47426.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