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FinTech技术战略矩阵2022,看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之难点与落地策略)
“作为一家银行的负责人,我要面对全行所有员工,银行的规模发展对我来说更重要;数字化转型是未来已全行业达成共识,但如果过不好当下,如何说未来?我们行底子薄,按现有体系化的、正规军打法的数字化转型要求来开展工作,资源投不起,风险极大!”。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滔滔浪潮,一家区域性银行的高层管理者曾经如此表达了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困惑。
?所以,不管是金融科技(FinTech)还是科技金融(TechFin),其价值与魅力到底在哪里?
是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还是颠覆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模式?
先举个小栗子,从2020年开始,虚拟数字人已经越来越火热,甚至,在很多节目中,已经取代了播音主持人。
当下,虚拟数字人已经吸引了一批愿意主动吃螃蟹的创新者,并已经在文娱、服务、教育、公共、营销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虚拟数字人的出现,或许又是一个革命性的行业。
想想我们的大学时代,辛辛苦苦的学习外语、踏踏实实的学习播音主持,勤勤奋奋的做一个迎宾导购接待,爱岗敬业的当好一个老师……如今,虚拟数字人的出现,让很多行业,都有了危机感。
因为你不知道哪天,就有可能被这些机器人、虚拟数字人给抢了饭碗。
所以,对待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升级,我们需要系统地、客观地看待这个话题,才既不会被“喊口号”给带到沟里而不可自拔,也不会故步自封,因循守旧。
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发展,领先的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排名靠前的区域性银行等,根据各自的资金、人才、科技、组织、流程、业务、风险、数据等实际情况,基于数字化转型的框架、方法论以及对应的路径,已经分别摸索出了一条相对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或升级路径。
东方林语从监管及战略、落地的等维度,站在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视角,如何围绕监管科技与每家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把握好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与业务发展的尺度。
一、监管科技篇:战略的引导性纲领
1、人民银行的视角
2022年1月4日,人民银行发布了最新版的发展规划——《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全文包括了发展环境、总体部署、重点任务及实施保障等共四章,整体篇幅一共26页,通过基本原则的定义,将金融科技发展带动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关键要素进行了明确定义:数据能力、科技能力、业务数字化的能力,并以此给出了转型的关键方法。
由于每家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资源禀赋等差异比较大,因此,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商业银行,就这三项具体能力的成熟度与完整度而言,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很多都是处于点状化的开展对应的工作,很难总结出一套可以套用的体系。
因此,区域性银行可以按照“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16字原则为指引,通过引入有实力的咨询机构,从客观的视角“摸清家底”,了解现状,找出差距,进而形成适合本行的金融科技或赋能或转型的科学方法。
2、银保监会的视角
2022年1月26日,银保监正式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提高新技术应用和自主可控能力,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原则,对业务经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平台、关键组件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形成自主研发能力,降低外部依赖”。
指导意见中,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一定是自上而下推进的工作。
从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制定、组织体系的改变、流程的优化、数字化人才的要求等方面,非常清晰的将高级管理层需要关注的内容进行了列举与要求。
在高层管理者达成战略共识的前提下,下一步还需要分解成三个维度,分别从业务中层管理者、全体员工、金融科技团队做好落地与执行工作。具体来说:
第一、业务中层管理者维度:需要关注思维方式的转变,并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
第二、全体员工维度:需要主动提升基础技能、认识能力等;
第三、金融科技团队维度:练好内功,科学合理使用内、外部各种资源。
3、网信自主创新视角
俄乌事件,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了网信自主创新的价值与重要性,而金融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各金融机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将本机构内的网信自主创新列为了2022年最重要的重点工作之一。
2022年4月19日,由倪光南院士担任主任,田霞担任主编,集中了100多家单位的力量进行论证和编写的《2021网信自主创新调研报告》正式发布。
该报告内容一共长达172页,围绕基础篇与安全篇,详细分解成了23个维度,并由多家厂商代表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撰写。
这23个细分领域,具体如下图所示:
各区域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批、分阶段做好相关的金融科技落地或升级工作,并能够有的放矢的开展网信自主创新工作。
二、区域银行战略篇:科技与业务的合理布局
是“科技引领业务”?还是“科技赋能业务”?其实,每家银行情况不一样,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问题,而是一个选择性的问题,所以,从战略层面,可以从如下两个维度着手:
1、战略规划,谋定而后动
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制定、组织体系的改变、流程的优化、数字化人才的要求等方面,任何一家区域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者,如果没有统一的认知,对应的具体动作就很容易变形走样,这样结果就会导致任何监管机构的指导意见所要求的每一项工作,逐项分解执行就很难落地,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所以,区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如果缺乏系统性的战略规划,很难扎扎实实的取得落地效果。因此,东方林语建议可以先从战略规划做起。
在战略规划的落地层面,具体来说,是从数字化升级的底座——芯片、操作系统、云计算、分布式存储、数据库等做起,还是从上层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价值应用做起,其实都是可以的。
毕竟,数字化转型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它是银行作为企业在面临新常态下业务发展的一种选择,本质上是为了实现银行业务的转型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2、金融科技,点菜单式落地
根据艾瑞咨询2021年12月发布的《FinTech——技术战略矩阵》,将金融科技细分成了领导型战略、核心性战略、关键性战略、加持性战略等四大细分战略。
其中,领导型战略是打造(可信)数字基础设施,在这个大战略的前提下,从智能科技、可信科技、基础/通用技术类、关键数字金融战略/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四个维度,具体分解如下:
核心性战略:包括了云计算、分布式核心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合规科技、监管科技、隐私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及落地场景。
关键性战略:联盟链、智能合约、NLP、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IoT、OCR、AIOps、RPA/IPA、语音识别等技术及落地场景。
加持性战略:跨链、低代码/无代码等技术及落地场景。
不可否认,数字化转型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是高质量的数据。
可是,几乎所有的区域性银行的业务部门都会有同样的两句话:
“数据不准,用不上”;
“不是我想要的数据,但我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对于这个“千古难题”,几十乃至数百家中小银行的数据团队,从大量或成功或失败的落地实战经验总结来说,务实的聚焦在“数据即服务(DAAS)”的能力建设上,可以从一个点尝试做起,体现价值后再循序渐进,不失是相对稳妥的一个方法。
毕竟,数据的积累、治理与标准化,是一个持续化的、体系化的、流程化的、长期化的工作,这里是没有灵丹妙药、终南捷径的。
在满足数据质量可靠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每家银行的数据的真正价值呢?
从业务体现价值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维度,可以参考IDC在2021年12月发布的一份《人工智能软件平台技术图谱》(2021年12月),这个图谱中,将令人眼花缭乱的人工智能各领域细分技术,分成了机会型、递增型、变革型三种大类。其中:
机会型:特定应用场景会引起市场爆发;
递增型:将提高优化业务交付体验;
变革型:将会彻底重塑市场。
显然,不同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战略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以“点菜单”的方式分批落地。
三、落地执行篇:分阶段提升数字化能力
而对于区域性银行来说,无论是网信自主创新、还是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等等,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数字化转型或升级作为新的生产力,一定会对区域性银行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源。
但客观来说,不同区域性银行自身的资源禀赋实在有限,需要合理的定位、使用金融科技能力,逐步阶段性地提升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如:数据能力、科技能力、业务能力等;并基于具体的场景中具体的流程,将如上的金融科技能力融入至业务中,才能真正实现业务的数字化升级转型。
具体落地执行层面,可以从战略到执行,也可以从底层渐进式落地,当然了,资金与人才弹药充足的银行,也可以系统性、全栈性全面落地。东方林语建议,每家银行可以基于自身的情况,从如下的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落地方案。
方案一、从咨询规划做起,具备:战略的高度,落地的深度。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金融科技赋能还是引领业务,在战略目标确定的情况下,每家区域性银行可以依据相关指导文件,量力而行推进具体的工作。
数字化项目真正落地的关键不在纸质交付物本身,而在咨询公司与行方的深度融入,即在双方互信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咨询公司横向打通与纵向协调的优势,实际推动数字化重点工作落地。
至于战略咨询合作伙伴的选择,无论是传统各大金融行业ISV、四大专业咨询机构或者专业聚焦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咨询企业,每家银行可以广泛论证、货比三家。
但整体上来说,战略方案要具备“战略的高度与落地的深度”,并能够从咨询、培训、赋能落地三位一体,形成完整的战略规划落地执行矩阵体系。
方案二、从底层基础设施做起,渐进式落地:把“数字原生信创安全金融云”作为新基建创新基石。
这里的“数字原生信创安全金融云”方案,其实是融合了云原生、安全、业务连续性、监管合规等多种概念,不是为了信创而做云,而是业务逐渐云化的同时,可以满足信创的要求。
这个方法是从金融科技的基础能力做起,融合了监管科技、自主创新、中立可控、生态融合等多种内容,既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和其他厂商合作。
具体来说,需要具备三个特点:
第一、立足金融行业信创,提供基于各类基础架构的多维度全场景信创解决方案,支撑办公业务、一般业务、核心业务等多场景应用。
第二、融合数字原生引擎+云基础设施+云开放平台+信创云安全合规解决方案,打造数字原生信创安全金融云,能力持续进化,服务OTA升级,建设等保合规。
第三、“x86+ARM+MIPS+Alpha”混合资源池产品级“一云多芯”,实现传统架构逐步过渡为信创架构的金融云建设目标。
当基础能力平台化之后,每家区域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小规模发展到中大规模,从小场景演进到重要场景、多场景平台化支撑,从服务有限的对象到支撑规模化的客户需求。
这种灵活性的价值还是很大的,无论是综合核心关键系统、信贷业务系统、渠道业务系统、风控及数据整合分析系统、互联网金融业务系统等等,都可以按照区域性银行自己的节奏来分批实现,既满足了监管合规的要求,又保证了业务连续性与可持续平滑升级。
方案三:本着“能上尽上”的原则,积极尝试创新:以全栈方案方式,实现规模化落地。
根据零壹智库的《2021信创产业全景图》报告,截止2021年底,已经有103家上市企业,146家非上市企业都作为了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资金、人才、科技等弹药足够充分的金融机构,可以从软件领域、硬件领域、实际应用、信息安全等各领域,以全栈式、规模化方式,实现全面布局落地。
另外,根据亿欧智库的《2020信创发展研究报告及60强企业》报告,目前信创产业已形成以华为、中国电子CEC、中国电科CETC、浪潮为巨头的市场格局,其中华为主要立足于鲲鹏处理器,聚集外部上下游企业形成鲲鹏信创生态体系;中国电子CEC 、中国电科CETC 、浪潮则侧重于自建生态与战略投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搭建稳固的自有生态,如中国电子CEC战略投资易捷行云、奇安信;浪潮在信息/网络安全领域选择与中孚信息等安全厂商进行战略合作等。
所以,围绕数字化转型、升级,既要满足监管合规、信创发展的要求;还要关注新趋势新技术产生的新风险,战略上重视,战术上提前做好风险管控措施。
总结来说,金融科技2022年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云原生数字化底座,一方面是智能、场景、合规、全栈。
进一步细化的话,还可以总结出如下的关键词:
信创、私有云、容器、分布式核心系统、分布式存储与数据库、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大型银行主机下移、安全隐私、监管合规、云原生趋势下可持续进化的可信全栈金融信创生态体系……
以金融科技2022数字化关键词为基础,结合艾瑞咨询2021年12月发布的《FinTech——技术战略矩阵》列出的四大战略,即:领导型战略、核心性战略、关键性战略、加持性战略等,东方林语围绕每个关键领域总结出了FinTech2022技术战略矩阵部分代表性厂商,具体如下:
总而言之,区域性商业银行,围绕监管科技与自身发展,需要从资金、人才、科技、组织、流程、业务、风险、数据等综合维度合理考量,才能确保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在区域性银行能够真正体现出相应的价值。
最后,用这么一段话来做一下总结,让我们来客观的看待这个时代:
所有理所当然的现在,都是曾经不可思议的未来。
所有现在不可思议的未来,可能都是明天理所当然的现在。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郝东林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本文网址:http://www.78099.cn/gulouqu/472326.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