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个场景的信贷服务须严监管)
近期一篇《困在光伏里的农民:免费的阳光为何让我欠了银行20万?》热文刷屏。文章主要讲了政策大力推广的光伏产业,在终端落地时被部分机构扭曲,在加重用户负担的同时甚至还让他们陷入了贫困。
其中提到的“光伏贷”更是被认为成“帮凶”。身为贫困户的主人公不顾家人的反对,同意以个人信用贷款20万,在自家屋顶上安装了22千瓦的光伏板。
事实上,光伏贷这一业务,在金融机构内部是落实国家光伏助农、扶贫相关金融政策的惠民之举。财政在此方面还有相应的补贴。业内人士称,银行做这个业务,好多都在贴息并不考核利润。
近年来,国家多次下发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今年6月国家能源局再次推出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再加上扶贫政策方面对此也有倾斜,因此在金融机构看来,他们是为了配合政策才积极推出此类贷款项目。比如,农行今年合作某太阳能有限公司,在发放“惠农e贷”产品时,向安装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的个人或企业提供专项贷款支持。这一产品在支持国家“碳中和”的同时,为农户增收探索新渠道。
光伏贷从本质来讲是信用贷。为收入不高的农户甚至是贫困农户放贷,本身就是普惠产品。利率方面也参照国家规定,在央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适度下浮。文中主人公于2018年借款的为期10年的20万贷款,贷款利率为5.94%,相比当年央行基准利率4.9%,正好上浮20%。
从用途来讲,光伏贷也算是经营贷产品。
具体操作上,居民不需要抵押资产即可在银行办理“光伏贷”,支付光伏企业在屋顶安装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之后设备发的电,一部分自用,一部分卖给企业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比如,民生银行西安分行推出的“光伏贷”产品。据官方介绍,单户最高额度25万元,最长贷款期限10年。农户购置安装30千瓦光伏设备,预计8至10年可收回投入还清贷款本息。
2020年国家下调了电价补贴,包括河南、河北等地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度电仅补贴3分钱,上网电价约为0.41元/度左右,按照10千瓦一年1万度的电量统计,一年发电收益差不多在4000元左右。如果以安装费用3.5万(3.5元/瓦标准计算)计算,剔除期间的维修费、清洁费等人工费,差不多8-9年可以回本。
如其他业务推广初期,光伏贷此前也出现骗贷案例,于是在实践操作中,引入了融资担保公司,成为银行放贷的安全石。目前多地在推广中,形成了“农户+银行+担保公司+光伏公司+政府”五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担保公司在其中成为了类似的助贷角色。因为是政策项目,这类担保公司多为地方政府背景。
但为何这样的产品,还会出现热文中提到的“光伏贷扶不了贫”呢?
除了文中所述的,一些能源代理销售与安装公司夸大了收益与隐瞒了成本,每月卖电所得不足以覆盖借贷还款外,还要担负一大堆的维修保养费用。
另外,一些能源代理销售与安装公司在实践中发现了“商机”。他们以免费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为由头,鼓动用户借贷买设备。能源公司称会以屋顶租赁的方式支付用户租金,电站收益由能源公司支配并由能源公司归还借款。
这样一来,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这样的模式有利用用户信息从银行套取贷款的嫌疑。能源中介公司一旦跑路,用户将承担还款责任。
从网上投诉的信息看,一些能源代理销售公司在多地上演“先推广后消失”的剧情,以致于多地出现发文警惕“光伏贷”骗局。
这样的套路与此前的教育分期类似。B端机构通过大力推广培训贷等产品做大业务规模,而在发生暴雷事件后消失,背负贷款的学员不仅没有课可上,还要继续还银行的贷款。
这一业务模式弊端,主要是将信贷风险由C端转向B端,看似能快速提升业务规模与降低风险。而实质是隐藏了潜在风险并可能加剧社会矛盾。
场景金融近年来暴雷的经验表明,非抵押的信贷产品,还要回归到个人以信用借贷的源头,需要考核还款人的真实意愿与能力。打破用户-银行-能源销售公司之间的信息差,以免扭曲了光伏贷的本质。
比如,地方政府在介入时,要严格限定项目合作的能源及其代理公司的准入条件,所入围的光伏设备质量要过硬,同时鼓励企业引入财产保险,确保使用光伏产品过程中农户免遭损失。
同时银行在光伏贷的同时,需要查询客户的个人征信与家庭收入情况,为他们核算信贷产品的真实成本与收益,在避免自身风险的同时,也在变相帮助用户识别风险。
不能将光伏贷这一助力碳减排与乡村振兴的好产品搞砸了。
本文网址:http://www.78099.cn/gulouqu/469400.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