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春花:“定力”是安于环境 专注自信 专心做事)
陈春花/文
我们一早从敦煌出发了,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小学。孩子们整齐列队在操场上,我们也整齐列队和孩子们面对面站立。
倾听一位六年级小同学的发言,落落大方,让人欣喜;看着孩子们欢笑的样子,受教育的是我自己。当校长邀请我们大合影时,怕举旗的孩子们被遮住,大家自发地把孩子们高高地抱起来。
捐赠仪式结束后,很开心可以和孩子们交流,问一位六年级同学的梦想是什么?他说,他的梦想是当老师。我对站在一旁的老师说:“你一定是做得很好,才会让孩子把做老师嵌入到梦想里。”
看到一位娇小的小同学,便和这位二年级的小朋友交流起来,她告诉我,她的语文课很好,我问她会背诗吗?
她说会,就背了一首诗,她的同学们也跟着大声背诵起来,那骄傲而纯净的声音,是我听到过的最美的读书声。
就在孩子们大声朗读的时候,风尘起来,黄沙旋即飘满了整个广场,但是孩子们完全不被影响,感受不到黄沙带给他们的任何变化,他们依然大声地朗诵着,声音里透着淡定,透着自信,更透着喜悦。
我一样充满喜悦地倾听着孩子们的朗读,更充满喜悦地感受着孩子们传递出来的“定力”。
对于我们而言,拥有定力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几乎每一个变化都会引发焦虑,每一个诱惑都会令人迷失,每一个挑战都会带来不安。为了让心里上不要散乱和混沌,很多人甚至需要借助于外力。
但是这里的孩子们却很安定,他们安然与黄沙相处,他们专注于自己的朗诵,他们没有任何的杂念,内心里只是想着他们所学的诗歌,只是大声地朗诵出来,只是专注,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这份专注让孩子们在黄沙之中彰显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
我甚至多少有点惭愧,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缺失的正是这份“专注”,因而无法拥有“定力”。
等孩子们朗诵完了,我尽快离开操场,担心孩子们因为我们不能散去,跑上车时,回看孩子们,他们还在操场上望着我们,车上的我们挥手告别,车驶出小学的那一瞬间,我在心里暗暗地想,有一天应该可以再相遇。
往返南岔镇的路上,两旁是高大笔直的杨树,遒劲有力;刚刚冒芽的棉花、向日葵,生机勃勃。一望无际的原野,旷达辽阔。
看着这一切,联想到小学生们,安心于所生长的环境,欣然与快乐地接受一切,努力长成自己最好的状态,这份感受让我满心欢喜,也充满期待。
我很早就喜欢瓜州,是因为这里是草圣张芝的故乡。
这位被王羲之推崇备至的书法家,独创“一笔书”,亦即所谓“大草”,使草书得以从章草的窠臼中脱身而出,从此使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汪洋不羁的阔大空间,从而使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得到彻底的解放。自己喜欢的狂草大师怀素也自称从二张(张芝、张旭)得益最多。
张芝潜心研究书法,尤好草书,师承崔杜之法,其父张奂为方便张芝兄弟习文练字,着人锻造石桌、石凳、墨池于河边,从此,张芝兄弟以帛为纸,临池学书,先练写而后漂洗再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为之黑,后称张芝墨池。
据《沙州都督府图经》对《张芝墨池》的记载:“张芝于此学书,其池尽墨,书绝世,天下名传。”因王羲之《番书论》云:“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好之绝伦,吾佛及也。”
张芝年轻时就很有操节,虽出身宦门,而无纨绔气,勤奋好学,潜心书法,当朝太尉认为他将来不是文宗,就是将表。
屡次征召他出来做官,皆严辞拒绝,故有“张有道”之称。张芝的专注与定力,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
中国书法史告诉我们,“自汉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间,在草书领域里涌现了韦诞、卫瓘、索靖、卫恒等这些传于书坛的人物,更有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师,他们的师承都导源于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巨人——草圣张芝”。
今得以到瓜州,走入这片旷野,才可以多少感悟到张芝草书的境界:行云流水,形神兼备,数意兼包;今得以到瓜州,见自然纯朴而又自信的孩子们,更可以感悟到“定力”之源:安于环境,专注自信,专心做事。
本文网址:http://www.78099.cn/gulouqu/436513.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