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微金融「进阶」战:场景、服务、成本)
文/洪偌馨、伊蕾
2021年下半年刚刚开启,小微金融市场再次迎来变化。
不久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试行)》(下简称《办法》)正式出台,细化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评价标准。包括信贷投放情况、体制机制建设情况、重点监管政策落实情况、产品及服务创新情况、监督检查情况等内容都被列入其中。
银保监会提到,出台《办法》是建立精细化、系统化、长效化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机制的必要步骤。
从国内小微金融发展的脉络来看,每一次监管机制的革新与细化,都是为了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推动行业更好地发展,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首贷」数量要求,到今年评价标准明晰,折射出的也是整个行业的变化。
去年疫情爆发之后,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融资面临极大冲击,市场需求扩张与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小微金融服务快速发展。
尤其是在线上化与数字化方面,小微金融服务取得了极大突破。典型如去年网商银行联手100家银行启动的「无接触贷款计划」为,电商、物流、餐饮等小微企业提供线上低息贷款。
还有度小满金融启动的「小微加油站」计划和「家和贷」服务——前者为全国小微企业主提供总额10亿元、日利率0.01%的纯信用贷款,后者则通过家庭成员增信等方式帮助用户实现提额降息,这些都是金融数字化趋势下,小微金融服务「增量扩面」的典型代表。
而在此基础上,要推动小微金融服务进一步下沉,并且实现「量价齐优」的增长,需要市场参与者们全面精进技术、产品和服务。从过去一段时间的市场趋势来看,客群细分、场景生态建设和提供更长生命周期服务解决方案正在成为他们的布局重点。
1. 打破「错配」
去年以来,小微金融市场发展迅猛。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5月末,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1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0.5%。而从服务数量来看,2020年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228万户,比上年增加524 万户。
此外,在利率方面,去年末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的利率是5.08%,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
换言之,过去一段时间,小微企业融资取得了「量增、价降、面扩」的效果。这是监管部门大力推动和市场各参与方通力合作的结果。
其中,监管部门创新了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金融机构纷纷设立小微专项贷款、推出新产品;而作为技术服务方的金融科技公司们则进一步提供流量、技术和服务支撑。
尤其是在提高「首贷」率、扩大信用贷款供给等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个重要背景是,随着市场发展,小微客群的定义本身就在发生变化。根据天眼查数据,全国小微企业数量为8000多万户。但实际上,如果将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甚至副业需求等泛小微人群纳入统计,这一群体的规模可能达到2亿。
小额金融服务市场的巨大「缺口」在一定程度上来自服务「错配」。虽然同属于小微市场,但他们对于信贷产品的需求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在担保需求、业务规范还是定价、额度和期限等方面。
如果以服务企业的产品去服务个体工商户,无论额度和利率多么优惠,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后者可能连最基础的门槛都达不到。因此,在客群分层与产品设计方面,小微金融服务必须做出调整,否则就会因为「错配」而造成市场缺口进一步扩大。
事实上,回顾近几年新兴银行与金融科技巨头在小微市场的发力,就会发现,「客群细分」是他们获得快速发展的基础——以线上化能力打破服务壁垒,并通过灵活的产品设置(比如按日计息、随借随还等),甚至定制化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以近两年全面发力小微金融服务的度小满金融为例,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平台累计服务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近1000万人,累计发放无抵押信用贷款规模超过3000亿元。
而在度小满服务的客群中,8成是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超6成是5人以下的小微企业,三线以下城市占比超过50%
但小额信贷服务的「错配」还不止于此。
由于所处行业的不同,他们对于利率、周期、额度等需求也是不同的,比如外向型企业和本土企业、制造业与旅游业之间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周期逻辑。
此外,发展阶段的不同也会造成需求差异,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对于利率和风险更加敏感。后疫情时代,部分小微企业由于紧张的现金流和较大的刚性支出压力不得不压缩投资计划,而业务收缩又会影响还款能力、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如果机构不能及时作出反馈,可会造成恶性循环。
这些都需要机构对于市场和客群有着更深刻的洞察,提供更加精细化和定制化的服务。这也是监管部门进一步推动小微金融服务标准细化的更深层次原因。
2. 能力支撑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打破信息不对称是前提——从获客、风控、贷中监测到贷后管理,服务平台需要建立起丰富的数据维度。
中银研究在一份报告中提到,要解决「首贷难」等痛点,可以依托于供应链金融等方式,通过将金融服务内嵌于中小企业产、供、销的各个环节,通过掌握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完善数据模型。
这也是近两年市场在不断探索的方向。过去一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许多平台在深入产业链、布局场景生态,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去年8月,度小满金融面向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国际水产城等8个市场的中小商户推出「中小商户扶助计划」。为了支持复工复产,平台为商户提供日利率0.01%的低息信贷,帮助商户解决经营资金周转困难。
以场景和生态触达金融需求,不仅令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渠道增加、门槛降低,也让平台通过批量化、集中化的方式实现获客效率提升。
此外,尽管眼下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经深度应用于小微领域,但在此基础上,有能力和资质的平台已经在探索新的方向——在个人画像基础上叠加企业画像。
以度小满金融为例,一份征信报告的解读,过去只能识别出几十、几百个风险指标,但依托于AI算法智能,度小满金融可以识别出40多万个风险指标,在提升信贷效率的同时使风险降低25%。
在此基础上,平台通过图计算、NLP等技术进行数据挖掘,提高小微企业主画像的精准度,对申请人的工商信息、交易信息、税务信息、用水用电、司法信息进行识别,丰富小微企业数据维度;还可以利用图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企业互联网信息进行挖掘,从而分析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状况。
这不仅可以带来业务的精细化——通过减少运营成本进而降低贷款利率、压缩审批时长、提高服务效率,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更重要的是,平台基于对客户立体和动态的监测,还能够进一步洞悉市场需求,围绕其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务。
参考成熟的市场经验来看,从信贷到资金管理、保险、理财等金融服务,甚至衍生出其他非金融服务,都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微客户的粘性,也不断丰富用户画像,进而推动服务升级。
着眼于小微金融服务的未来,场景、成本、服务,这三者缺一不可。谁能够抢先发力、完成布局,也就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战绝了更大优势。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馨金融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本文网址:http://www.78099.cn/gulouqu/403429.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