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注册阶段的深交所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华厦眼科首发申请再生变数。
9月9日,证监会向华厦眼科发出问询,要求公司就业务扩张与商誉减值、厦门眼科中心民非改制和受医改新政影响等问题进行说明澄清。
此前,华厦眼科申报稿已先后经过深交所创业板的四轮问询,于今年6月24日才通过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委审议,提交注册稿后再度被证监会重点问询的情形实属少见。
其能否成功通过IPO最后一关,将对目前排队上市的眼科医疗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目前A股排队的眼科拟上市公司除华厦眼科外,还有何氏眼科、普瑞眼科两家企业均已通过创业板发审委审核,坐等证监会注册上市。
有行业人士指出,此次,证监会对华厦眼科业务扩张模式和受医改新政影响进行重点问询,直指眼科医疗行业面临的发展共性和行业变局等核心问题,或将对多家拟上市眼科医院的上市进程产生影响。
眼科医院掀起上市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以来眼科医院扎堆上市,排队上市的眼科医院数量已超过现有上市的眼科医院数量。
纵观A股和港股市场,2021年之前,两个市场上仅有爱尔眼科、光正眼科和希玛眼科三家眼科医疗上市公司,其中A股市场上仅有爱尔眼科和光正眼科两家眼科上市公司,爱尔眼科是首发上市,光正眼科则是资产重组曲线上市,港股市场仅有希玛眼科一家眼科医院在2018年实现上市。
2020年下半年开始,眼科医院开启扎堆上市申请,华厦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纷纷递交招股书,拟登陆A股创业板市场。
2021年6月24日,厦门华厦眼科申报稿经过深交所创业板的四轮问询,率先通过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委审议,成功过会并随后递交注册稿。
7月9日,创业板上市委员会2021年第38次审议会议公告,成都普瑞眼科首发获通过,拟募资2.86亿元;8月19日,辽宁何氏眼科创业板IPO申请历经三轮问询后,符合创业板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首发获得通过,目前两家眼科医院还未提交注册稿。
加上此前7月份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成功在港交所主板敲锣上市的朝聚眼科,如果上述眼科医院都能成功发行,2021年将出现四家眼科医院扎堆上市的高潮,新上市眼科医院数量将超过现在已上市数量。
为何眼科医疗公司选择集中上市?来自东北证券的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眼科医疗公司扎堆上市背后的驱动因素主要来自业务竞争和行业环境的变化。
上述分析人士称,之前的眼科医疗市场爱尔眼科一家独大,在资本市场上广受追捧,2020年底市值一度超过3000亿元,资本热炒下,眼科医院纷纷开启资本化;医改新政下,医保报销政策对民营机构报销实施严监管,相关公司涉保业务面临萎缩,行业业绩增长承压。而目前的眼科医疗公司仍处于高光时刻,选择现在上市可获得高估值。
同时,行业环境来看,眼科医疗市场竞争同质化严重,营销模式雷同,企业发展依赖并购驱动成行业发展趋势,快速资本化将占据市场主动;眼科市场快速发展刺激下,行业竞争埋下的诸多弊病开始暴露,市场运营环境面临变局,或将迎来行业严监管。
率先闯关证监会的华厦眼科面临的业务扩张模式和医改政策影响等问题已经引起监管层的注意,相关眼科公司是否顺利上市或面临变局。
“轻研发”等问题凸显
事实上,从上述眼科医院递交上市申请,市场和投资者对其行业发展的质疑声就一直不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多家眼科医院的招股书发现,其上市募投项目无一例外,均是用于新建眼科医院、改建现有眼科医院和补充流动资金等项目,眼科医疗市场公司重营销、轻研发,依赖并购等手段实现规模化扩张等仍是行业发展的模式,相关拟上市公司普遍面临着市场竞争、国家医保政策变化、行业监管政策变化、业务扩张等带来的风险。
何氏眼科在2018年至2020年报告期,营收分别为6.13亿元、7.56亿元和8.38亿元,而研发投入仅分别为216万元、161.04万元和160.36万元,研发费用占比长期不到0.4%;华厦眼科2017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报告期内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仅分别为0.69%、0.66%、0.78%和0.71%;普瑞眼科在报告期内的研发投入常年为零。
而在2018年至2020年,各公司的广告宣传推广费用率平均值分别达4.50%、5.09%和4.07%,普瑞眼科广告宣传推广费用率甚至常年超过10%,这意味着眼科医疗的经营业绩主要依赖于宣传营销实现。
另一方面,没有研发科技投入的眼科医疗市场业务扩张只能通过开设新医院或者通过并购更多医院实现,这样的扩张模式已让相关公司难以负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何氏眼科截至2020年末拥有的35家子公司中,仅有11家盈利,其余24家处于亏损;华厦眼科2019年已披露财务信息的67家控股子公司中,42家亏损,25家盈利;普瑞眼科截至2020年末33家一级子公司中,18家已开业的医院中8家亏损,9家未开业医院也处于亏损状态。
纵观各家公司给出的解释,均为医院建设尚在初期,尚未取得市场认可,收入规模较小,同时医院的运营存在必要的固定性成本,导致新开医院需要面临一段时间的亏损。而这种依赖规模化扩张带来的成本压力正成为各家公司难以绕过的业绩阻力。
同时,眼科医疗机构大幅扩张策略还要面临另一层白热化竞争。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提到,目前国内普遍面临眼科医师短缺问题,截至2019年末国内的眼科医师不足5万人。目前,眼科医疗医院自身不具备培养执业医师的能力,行业公司的执业医师多是从公立医院眼科机构聘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咨询了多个北京三甲医院的眼科医师,这些医生表示,虽然国家有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但是近两年来,受医疗行业整治影响,相关政策已经收紧,公立眼科医师必须压缩外出执业时间。这意味着民营眼科医疗的急速扩张并没有足够的专业执业医师支撑,相关公司普遍已存在医师短缺现象,在此情况下的扩张就只能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
此外,眼科医疗市场面临的最为关键的影响则是医保新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目前拟上市的3家眼科医疗公司业务基本处于同质化,主营业务均为向眼病患者提供眼科专科诊疗服务和视光服务,其中白内障、青光眼等诊疗服务均是营收核心业务。
比如何氏眼科的诊疗服务占到各期主营业务收入70%,华厦眼科眼科医疗业务收入占各期营收的90%,普瑞眼科的眼科诊疗业务收入各期营收的比例高到85%左右。
民营眼科医疗机构的眼科医疗服务中,只有白内障手术业务(不含高端晶体等)和部分综合眼病手术的基本费用包含于医保支付范畴内,屈光和视光业务一般不包含在医保支付范畴内。
近年来,国家医保基金面临支出增长过快,不合理用药、过度增加诊疗项目和滥用药等行为导致医保费用浪费的情况,甚至不少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机构出现骗保现象,为减少医保基金不合理支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率,国家推行了广泛的医保控费政策。
受此影响,各家公司均表示,若公司持续增加对医保收入的依赖或者无法顺利拓展其他非医保项目收入,则公司未来收入的稳定性和增长的可持续性预计将受到不利影响。
8月3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委再次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拟通过3至5年的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验。到2025年,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分类管理、医院参与、科学确定、动态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成熟定型,价格杠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试点方案》明确,医用耗材将从价格项目中逐步分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行集中采购、“零差率”销售。
乱象开始显现
此外,就在多家民营眼科医疗公司集体冲刺上市之际,以爱尔眼科为龙头的眼科医疗市场却持续爆出医疗事故、虚假宣传、过度诊疗等问题。
2020年底以来,因武汉爱尔眼科医院与患者、知名抗疫医生、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的医疗纠纷事件,爱尔眼科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之中。
艾芬此前通过社交平台质疑爱尔眼科,称其经爱尔眼科治疗眼病后视网膜脱落,右眼几乎失明,今年7月21日、22日,艾芬再次发布视频,与其他三位患者共同揭露爱尔眼科出现的医疗事故问题,爱尔眼科的声誉无疑因此受到打击,公司股价受到重创,半年内股价一度跌去近1000亿元。
事实上,近年来,民营眼科医疗机构已成为医疗纠纷的高发区,亟需监管层重拳整治。
据统计,何氏眼科在短短3年报告期内,就存在超50起医疗纠纷、多起白内障手术纠纷尚无结果。报告期各期,何氏眼科已完结且涉及的医疗纠纷经济赔偿/补偿的医疗纠纷分别为8起、23起、20起、4起,涉及患者数量55人。
综合普瑞眼科的申报稿、上会稿和工商资料信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17年至2020年末,普瑞眼科经营中涉及的违规违法处罚也合计多达49起,其中执业规范类27起、医疗公告类14起、执业场所消防类3起、税务类3起、环境保护类2起,“无证执业”“夸大宣传”等违规事项成为公司始终难以摆脱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上述各家拟上市的眼科医疗公司均把医疗纠纷或事故放在与行业监管政策变化、国家医保政策变化、市场竞争等风险项的同等位置进行提示,均表示作为眼科医疗机构,面临一定的医疗纠纷或事故风险,医疗纠纷和事故可能会导致公司面临投诉、法律诉讼或经济赔偿,可能会对公司的声誉和品牌产生不利影响。
有研究称,2019年,中国眼科急诊诊疗人数约为1.28亿人次,其中民营眼科医院诊疗人数所占比例为26.2%,综合医院眼科诊疗人数所占比例为74.6%,随着民营眼科医疗的扩张,市场白热化竞争下,行业潜在的问题或将持续暴露,将给依赖广告宣传生存的民营眼科医疗机构上市后的前景带来挑战。
本文网址:http://www.78099.cn/gulouqu/39244.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