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互联网是个烟雾弹)
当年,支付宝与微信的红包大战,硬生生地将支付的江湖从一家独大的局面变成了二分天下的局面。
以至于后来在不同的场合,马老师总是对此耿耿于怀。
当年,滴滴与Uber的打车大战,硬生生地将互联网打车的首创者收入麾下,从此,Uber在中国市场上销声匿迹。
以至于后来的打车市场上,程维经常会有“尔要战,便战”的声音。
当年,美团与大众点评、饿了么的外卖大战,王兴合并大众点评,大战饿了么,硬生生地将外卖市场从三分天下的局面,变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以至于后来的外卖市场上,王兴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霸主。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商业的世界里,人们通常是不看重过程的,更重要的是结果如何。
所谓的“莫以成败论英雄”,真正变成了“以成败论英雄”。
正是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就有了明面上说的是一套,实际上做的,却是另外一套。这几乎成为了后互联网时代的常态。
所以,当我们看到某个大厂拼命地宣传某一个概念的时候,千万不必当真,说不准,它会虚晃一枪,又换了赛道。
这一点,在产业互联网的问题上,同样是适用的。
当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的时候,S2B的商业模式被奉若圭臬,跟风者甚众。
一时间,产业互联网成为了名符其实的风口。
这还不算完,有人还对S2B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发扬光大”,将S2B模式变成了S2B2C,甚至是S2B2B2C。
不管是变化多少花样,说到底依然是要在大型互联网平台的主导下玩耍,否则,便不是正确的商业模式。
于是乎,一场以大型互联网平台为主角的新世代似乎拉开了序幕。
后来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当资本不再追捧,大厂不再参与,曾经一片火热的产业互联网开始陷入沉寂。时至今日,或许已经很少有人再去用产业互联网来包装自己,来彰显自己的独特性了。
产业互联网用自己的诞生、发展和沉沦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一个事实,即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并不是什么神乎其神的存在,而更像是一个烟雾弹,一个陷阱。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产业互联网是一个陷阱,那么,玩家们真正要做的是什么呢?他们的真实目的究竟又在哪呢?
我认为,他们的真正目的在于产业数字化,而非产业互联网。
换句话说,产业数字化,才是玩家们真正要做的,而产业互联网,仅仅只是他们祭出的一个大众容易接受的概念而已。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阿里巴巴的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腾讯的全真互联网的打造、拼多多的数字技术对农业的深度赋能上看出一些端倪。
他们现在所做的更像是一场用数字技术来深度改造产业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用互联网去深度改造产业的过程。
严格意义上的S2B的商业模式,是不存在的。
按照S2B的商业逻辑,说到底,依然是在建立一个中心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然而,当前行业的发展却正在告诉我们另外一个事实,即大型互联网平台的中心地位正在受到冲击,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回归产业的深度变革。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场变革的持续,未来,将不再是一个以大型互联网平台为主导的平台经济,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回归产业的新经济形态。
因此,如果我们以产业互联网的思维来看待当前的产业变革,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需要跳出产业互联网的陷阱,站在新的角度来看待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准确地说,我们要站在产业数字化的角度来看待未来的行业发展。
产业数字化,才是玩家们真正要做的。
具体来看,产业数字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产业数字化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中心。
这一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型互联网平台地位的削弱与转变。
即,产业的消费行为并不一定要在大型互联网平台上完成,即使没有了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商品依然可以输送到消费者手中。
这与我们经常提到的F2C的商业模式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既然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地位将会被削弱,那么,是不是就代表它们将不复存在了呢?并不是。
我认为,大型的互联网平台更多地扮演的是F端的赋能与改造的角色,这就好比水电煤所扮演的角色一样。
需要明确的是,大型的互联网平台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这样一种效果的。
即,他们会用数字化的方式,数据化的手段来实现对于F端的赋能与改造,从而让传统互联网时代需要在平台上完成的过程,在生产环节之前完成。
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平台和中心来进行撮合和中介,而是让商品与消费者实现产销的无缝对接。
第二,产业数字化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虚实对立。
之所以产业互联网是一个陷阱,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最终所造就的依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这样两种经济形式的对立,并且它们的发展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然而,产业数字化并不存在这样一种独立。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界限已经模糊,同样也不代表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融为一体。
在产业数字化时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处之道,业已发生了深度而又全面地改变。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产业数字化时代是一种相互赋能,相互协作的新形态,最终实现的是共生共存,目的只有一个,即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第三,产业数字化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流量。
流量,始终贯穿互联网行业的始终。
同样地,产业互联网的命脉,同样是流量。
然而,在产业数字化时代,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流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流量多半是被收割的,被驱动的。换句话说,是一个被动的角色。
在产业数字化的时代,流量从被动的角色,变成了主动的角色,从从属的角色,变成了主导性的角色。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去对流量进行收割,非但无法获得收益,甚至被流量所伤。
我们看到的金融科技的退潮、新零售的退潮都是这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在产业数字化时代,流量即是产业,产业即是本质。
一切都将以数字化之后的产业为终极表现形态,以产业为纲,产业数字化的方向才不至于走偏。
因此,产业数字化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流量,而是真正以流量为主体的主导性的角色。
千万不要以产业互联网来定义和诠释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这很可能是一个预先设置好的陷阱。
真正以产业数字化的角度来看待新的发展,并且真正以产业为核心,以数字化为辅,一个真正聚焦的产业进化新时代才能真正来临。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提供深度思考与硬核干货。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孟永辉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本文网址:http://www.78099.cn/gulouqu/262160.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