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亚马逊退,拼多多进,拼书背后有何深意?)
文/陈纪英
“喉咙发紧”,“落泪三次”,“我觉得她像是痛苦的溺水者”。
中国三四线小城的一名女性,设身处地体会到了那位美国性侵受害者的痛苦——尽管她们相隔万里之遥,但在自传体非虚构作品《知晓我姓名》中,她仿佛与作者香奈儿·米勒抱头痛哭了一场。
人们对阅读的痴迷以及从中所得,常常超乎想象:
中国五环外的读者实在太喜欢《浮生六记》,导致后者在“多多读书月”里一次次断货,一次次加印;
没人会怀疑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著作《通往幸福之路》的含金量,毕竟,他能在持续的思考、放纵的生活之外,还轻松得到了98岁高龄的长寿;
还有谁能比世界首富贝索斯更忙碌呢?这并未影响他每月读书十本。他甚至在2013年声称,有三本书帮助他勾勒了未来公司的模样——《卓有成效的管理》、《创新者的窘境》、《目标》。
没人能否定阅读的力量——但过去十来年,出版业似乎不再是个好生意,尤其是在数字阅读的冲击下,纸质书还有未来吗?
嗅到风向的亚马逊,已经早早退场了——2019年7月,卖书起家的亚马逊,在中国停卖了纸质书。
但拼多多却在加注纸质书。图书,成为了拼多多百亿补贴的新类目之一,甚至特意为其持续发起了两季“多多读书月”活动——连农货生鲜也没有享受“冠名”一月的待遇,2021年世界读书日,拼多多又将知识普惠正式确认为长期战略。
亚马逊退,拼多多进,二者为何反向而行?纸质书还有未来吗?卖书是烂生意,好公益吗?
纸质书的未来在哪里?
那些迷信数字化的分析师坚信,应该尽快给纸书判死刑了——他们曾断定,纸质书将在2015年被干掉。
被视为“终结者”的电子书,其实已经出现了五十年。
1971年,致力于经典书籍电子化的美国古腾堡计划实施,志愿者齐心协力之下,打造了世界上第一本电子书——《独立宣言》。
不过,古腾堡计划更像是一场数字乌托邦,它的敌人是“无知和愚昧”而非纸书,数字化对象也仅仅指向版权已经过期的经典。
真正掀起滔天大浪的入侵者,是亚马逊的kindle。2007年第一本kindle上线,拉开了数字阅读的大幕。
接下来一两年,出版业就亲历了数字阅读的冲击波。
从2008年年初到2009年底,两年间,美国至少有120家报纸倒闭,连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文摘》也未能幸免,在2009年8月申请破产。
不独美国,2012年,英国有高达98家出版社倒闭,比2011年增长了42%。
看起来那些“死刑预言家”们,似乎就要大获全胜了——但历史却出人意料地转弯了。
2013年是个转折点——尼尔森的统计显示,美国实体书的销量在2013年之后,持续回升。
统计显示,至少读过一本纸质书的美国人,比看过电子书的人数多出一倍以上,分别为65%和28%;甚至一度开始偏向电子书的“激进派”,也开始回归,他们开玩笑说要用Kindle盖泡面。
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调研显示,2020年,有37%的受访者表示只阅读印刷书籍,仅有7%的人表示只阅读电子书。
而在中国,2020年,成年人人均每年阅读4.7本纸质书,有11.6%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
大众回归纸书,背后隐藏着多重共性。
纸书提供了一种沉浸式阅读的氛围感,而电子书而让一些读者“触觉失调”。
“人们更喜欢阅读实体书,可能是因为与数字格式相比,真实书籍有一种更‘持久’的感觉”,切尔西心理学诊所的顾问心理学家埃琳娜·图罗尼博士总结。
相反,电子阅读器消除了身体感官记忆——封面的图案、书籍的大小,纸张的触感,文字的形状等等,不但影响阅读体验,也减弱了对书本内容的记忆,还容易带来生理不适——例如眼睛疲劳,损伤视力等。
如今,电子书阅读器的一部分功能,被手机和iPad替代了——读者在此阅读,经常会被各种弹窗干扰分心,更难实现沉浸式阅读。
其二,电子书的价格优势不再。
亚马逊曾靠低价电子书入侵图书市场,这引起了出版商的强烈反弹——他们集体拒绝和亚马逊的合作。
国内也是如此,出版商认为——发展电子书应以不伤害纸质书销量为前提,有些版权方会在合同里写明,电子书定价不低于纸书定价的 40%,而纸书的日常折扣往往达到7折甚至更低,如此一来,电子书的价差优势显著降低。
此外,疫情期间,电子书甚至坐地涨价。在英国,一本名为《基于综合游戏的幼儿课程》的教育类参考书,电子版定价高达480英镑,而图书馆的纸版售价仅需36.99英镑,多所高校不得不签署公开信,联合抵制电子书涨价。
相反,纸质书售价还可能低于电子书——如果零售平台参与补贴的话。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的成名作《枪炮、病菌与钢铁》,实体店售价30元以上,亚马逊电子书定价9.9元,在拼多多“百亿补贴”基础加持“多多读书月”读书基金下,价格低至8.8元/本;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官方正常价格为55元,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售价为25.99元,“多多读书月”中的补贴价仅为9.3元;
价格降低之后,读者的天平很容易倾斜——比如《万历十五年》的补贴价低至6.9元,在拼多多一个月销量达到3万册,《浮生六记》月销量达到4万册,新书《午夜降临前抵达》销量近5000册等等。
其三,电子阅读器的一次性投入不菲,入门款在数百至千元,想要加入基本的护眼功能,定价动辄飙升到数千元。
今年618期间,登顶销售榜的Kindle paperwhite,单平台销量也不过4000台左右——这不是特例。
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电子阅读器的全球销量就一路下滑,2011年全球销量2320万台,到2016年仅剩710万台——至于现在,好像已经没有统计机构愿意专注研究这一市场了。
正是因为嫌弃电子阅读器价格高昂,所以,基层阅读市场尤为偏爱纸书。
《2020多多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有超过4亿人次读者在拼多多“拼”知识,其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图书购买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180%,而8月24日至9月24日的第二季多多读书月活动期间,来自乡镇地区的订单占到了两成。
出版业的黄金时代也许一去不返,但起码王者并没有堕落为青铜——与数字阅读并驾齐驱,或许可称为“白银时代”。
从“入侵”到“和解”,重构出版关系
出版业与电商平台的关系,也正在被修正和重构——或许还谈不上“鱼水之欢”,但起码,正在走向和解与合作。
双方关系的恶化,始于亚马逊——最激烈的反对者,一度甚至自断部分“营收”,也不愿与亚马逊“为伍”。
2012年,美国EDC公司将所有图书从亚马逊虚拟书架下架,尽管,EDC是一家只有77人的小公司,难以对亚马逊构成实质威胁力。
但CEO怀特还是决定出手,他声称亚马逊让他“血压上升”,“我不喜欢亚马逊,它是一个掠夺者。”
对于怀特的攻击,亚马逊并不为意,其高管反击说,出版商因循守旧,将会死亡。
其实,出版业对亚马逊,可谓是爱恨交织。Wings出版社高管米利根(BryceMilligan)曾表示,“去年(2011年)是我们37年历史中业绩最好的一年,主要是因为亚马逊推荐我们的图书。随后亚马逊将我们的电子书下架,因为我们没答应给出更好的条件,导致我们的电子书销售下滑了50%。”
出版社只能和电商平台剑拔弩张吗?
当然并非如此。实际上,在中国,网店已经成为图书销售的主渠道,2020年,中国图书零售总额中,网店渠道贡献了79%。
双方的依存度如此之高,必须找到和解之道,比如,平台不独专注于更廉价的电子书,去取代出版社的纸书,平台主动承担补贴成本,而不是逼迫出版社降价,等等。
拼多多显然不想做出版业的“敌人”——多多读书月的补贴书籍,补贴后价格都极为便宜,不足一杯奶茶的价格,就可以抱回一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纸质书,但补贴主要来自于拼多多。
一方面,已经举办两季的多多读书月,每季投入5000万读书基金,补贴终端用户;另一方面,1000款优质书目、200万余册图书,被纳入“多多读书月”的百亿补贴活动中,扩大了书池的库存与容量。
补贴之下,在出版社利益被保障的前提下,拼书党可以平价正版兼得。
而在资金补贴之外,还有流量扶持。
部分流量倾斜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已在2019年前后入驻拼多多平台,不少官旗的图书拼单量已经迈过10万+大关,也积累了数十万关注,月销百万码洋很常见。
而活动期间,官旗销售额再次大涨,比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官旗店的日销金额,比活动前增长了1000%以上。
就连一些曲高和寡的出版社,也敲开了大众市场之门。比如今年6月入住的商务印书馆官旗店,图书拼单量已过6万件。社科文献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均出现在“多多读书月”的出版社联合专区里,得到免费流量倾斜。
甚至一些看似小众的书目,也意外走俏。比如,科普书《自私的基因》、清代经典著作《笑林广记》,因为常年销售遇冷,出版社常备库存不多,结果一上线就宣告售罄。
天地出版社的《浮生六记》,在读书月的一个月销量甚至高达四万册,数次断货——要知道,2020年,全球有196万种图书销量不到千册,有近一半图书销量甚至不到10本,而总销量过万,就妥妥称得上“畅销书”了。
拼书党热情高涨之下,C2M模式应势而上,“中间多次加印,去库存、去中间商、以量定产,这可以视作图书界的C2M雏形。”谈起《浮生六记》的畅销,天地出版社负责人很是惊喜。
流量还同时向优质作者和作品漫灌。
今年4月,拼多多发起“众声创作者计划”,目前已有近30名作家入驻,入驻作家可以免费开通专属品牌页(明星店铺),无偿获得流量资源和运营支持。
以往,大部分作家都难逃边缘化宿命,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麦家对此颇为介怀,“我一直觉得现在的文学正在变得越来越边缘,而文学是不能离开众声的,一本书、一个时代,都需要’众声’”,这也是他入驻的原因——在第二季多多读书月中,麦家的《人生海海》售出1.1万册,登上多多阅读榜单前10名。
作为“众声创作者计划”首位确认入驻的青年作家刘子超的代表作《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在“多多读书月”第一季中达成5个小时售出1000册的成绩。在第二季“多多读书月”里,他的新书《午夜降临前抵达》迄今已售出了4600余册,登顶相关畅销书类目的榜首。“不管我们是否乐意,电商早已经成为读者购书的最主要渠道。”刘子超说。
流量倾斜的价值在于,出版社可以压缩营销费用——数据显示,在出版产业链中,内容策划、印刷出版、发行、零售,分别占到产业链产值的20%、30%、20%和30%左右,成本被压缩,定价可走低,最终惠及读者。
而拼多多的此番尝试,也在重构电商和出版行业的新关系——双方并非入侵与被入侵者,也能相谈甚欢,共赢共生。
出版社在此收获的也不止有销量,还有久违的信心与感动。
有读者将多多读书月10本书的配额,全部用于购买社科出版社的甲骨文书系,“我们深受感动”;而天地出版社负责人,则对《浮生六记》读者“浅喜似苍狗,深爱如长风”的评价,甚为感念。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拼多多已经做到了完美。比如,针对电商平台盗版图书的质疑言犹在耳,拼多多的平价正版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多多读书月图书挑选小组敲定的补贴书籍,与大众口味也有所偏差;数据计算的冰冷与阅读口味的丰富之间,总有或大或小的裂缝等等。
好公益,烂生意?
图书品类,因其标准化程度最高,对物流等基础配套要求较低,曾是不少电商平台初创之时或者品类扩张之时,扛起的第一杆大旗——亚马逊、卓越、当当、京东莫不如此。
如今,在主流电商平台,图书已经备受冷落许久了。
的确,从规模来看,相比万亿的生鲜等热门赛道,图书市场天花板实在太低——2020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仅为970.8亿元,在全社会零售总额中,占比不过刚刚千分之二,于GMV动则达到万亿之举的电商巨头来说,算是一块食之无味的鸡肋市场。
为何拼多多却反向而行,大力加注图书市场?不求短期回报的公益之举之外,到底是否隐藏着拼多多的商业考量?
当然,每季投入5000万资金的“多多读书月”,首先,既是一场普惠知识的公益之举,也是一场呼应政策大计的知识行动。
从补贴图书品类上来看,进入“多多读书月”补贴的书目,至少要达到三条要求:1、来自国内外权威奖项及优质榜单;2、来自权威出版社或图书出版公司在拼多多的官旗;3、作者为国内外优质创作者,并未纳入任何利益因素。
相比于数字阅读平台唯流量为先,不辨图书质量,图书品味参差不齐等,拼多多此举,是对全民阅读品味的一次引导和修订;
而在公益投入上,也倾斜向贫困地区和乡镇市场等等,比如,“多多读书月”在偏远地区,向当地中小学生累计捐赠书籍超过10万册,并将知识普惠定义为长期战略。
同时,此举也是对中国大政方针的呼应。
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8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而拼多多也是等上海市促进全民阅读联盟首批十家发起单位之一。
但在上述公益、政策考量之外,拼多多补贴图书,其实也有着“商业考量”。
起家于五环外的拼多多,借其低价优势,已经完成了对全域市场的覆盖,成就了用户规模最大的中国电商平台。
如今,拼多多的用户已经逼近天花板,用户增速已也放缓,要想在用户规模上继续扩容,就必须去用新品类撬动——比如,品味高雅挑剔、消费能力可观、经常作为社区意见领袖出现的大量文艺青年等。
在豆瓣、在小红书、在微博上,拼书活动,可能是文艺青年第一次集体为拼多多狂热。
在豆瓣上,拼书党们盖起了“千层高楼”,有网友一口气用完了10本限购名额,高呼“花最少的钱,买最多的书”;还有网友前一日刚发帖说“我的PDD读书月到此为止了”,一天后再次入坑,“上新太香了只能继续冲了哈哈”;还有读者总结了“多多读书月”屯书攻略,高呼“YYDS”。
因此,补贴图书这一品类,其实是拼多多低成本引流获客惯性的持续。不妨测算一下,目前,头部电商平台的获客成本,均在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之巨,即便是获客成本最低的拼多多,获客成本也在300元之上。
而在拼多多的图书补贴中,单本补贴额多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最高应该不超过50元,因此,靠补贴图书引流拉新,其实相当划算。
而且,目前其他电商平台对于图书市场热情有限,拼多多入场补贴,没有其他对手争风头拼低价,引流转化效果更为凸显。
补贴图书的另一好处在于——相比于一次性的消耗品,图书的消费周期更长,一本书可以读一星期,可以读半月,也可以在半年后继续回味讨论。
每一次阅读时,拼书党对于平台的印象和好感,就会继续加深一次;相比水果蔬菜等品牌,图书提供了更多的谈资和话题,读者也乐于在各种社区、社群分享购书经历、读书心得,种草效应可以持续释放。
此外,图书,本来就是传统大众市场的品类之一——上次首富政要,下至平民匹夫,图书用户无缝穿透,因此,加码图书,也匹配其全域电商定位。
如拼多多读书月项目负责人所说,这“是新经济平台从简单满足买家物质需求,上升至精神需求的扩列”。
经此补贴活动,拼多多有望再次增加一个大众消费热度高的标杆品类。
综上,尽管在短期回报上,拼多多看似“亏”了,但长期来看,拼多多补贴图书,不管是公益形象,还是政策占位,以及商业回报上,都算得上是笔“划算的买卖”。
看似佛系的公益目标下,拼多多又一次发起了狼性的进攻。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财经故事荟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本文网址:http://www.78099.cn/gulouqu/17082.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